close

營造一個統整性具高興味的生活實踐情境

楊元享老師

一、傳統邏輯分析典範下的“學習場”

(一) 目標- 手段式的封閉系統

¨ 機械導向的課程運作模式。

 ¨ 外在的目標,先于過程而存在,

   學生成為被驅動的個體。

(二) 生活空間- 訓練空間截然分開。

¨ “生活空間”大量地被轉化成"訓練空間"

¨ 統整的時間與生活場面被肢解成片段。

¨ 空間的有機魅力消失。

¨ 有許多的能力,在訓練的過程中衰退了。

 

(三) 價值感與意義之創造性失落。

¨ 生命力嚴重地被削弱。

¨ 成為典型化地被操作著的“機器人”

二、生命與時空有機體之興味與魅力

¨ 本質的時空V.S.概化的時空。

¨ 混沌的、統整的、具體的V.S.邏輯的、

          分析的、零組件的

¨ 感受的、體驗的V.S.理性的、知性的。

三、生命的自我調解機制

¨ 有機體與環境之交互作用。

¨ 同化、整體、平衡。

¨ 新情境-衝突-失衡-同化、調整。

¨ 環境回饋作用(自我調整、內部重組、超越生物根源)。

四、潛伏性課程場域設計

¨ 透過生命有機體與場域間的高變積極性

    交互返饋來學習。

¨ 建構充滿生機活力的“生命支持系統”。

¨ 規劃多樣性、統整性的有機統合活動(生活實踐)。

¨ 提供進入活潑躍動“生命場域”之機會參與。

¨ 運作在生活實踐中“動態探索”之機制。

五、維持一種探索的開放性系統

¨ 教育即生活,既複雜又多元,永遠處於轉化的過程中。

¨ 是一種轉變性的網路,不停的變化著。

¨ 開放性系統非是將過程引向終止點,

  而是指導“自我轉化”以維持過程之形成性,

  邁向一個新的開始。

¨ 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均是具體而微,

     統整性地,充滿有機魅力的時空交會點。

六、焦點問題

(一) 教養環境與課程的設計,如何回應。

“生命的特質”為自由與尊嚴而教養。

(二) 現階段,政府與民間,應如何為新一代的教養空間

   與經營的運作模式催生,以提供優良的教養品質,

   更新深陷形式制約下的形貌。

結語

“學習的生涯”是生命美學的創造過程

u       透過引導與陪伴。

u       詮釋性的對話。

u       意義與價值的創生。

u       在失衡的生命場域中共同探索新生命的出口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inbr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